新闻动态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恒瑞的下一步
发布时间:2024-05-29 17:01 阅读次数:124
分享
五月的生物制药圈,并无太多新故事,刚交完全年业绩成绩单之后的医药上市公司们,似乎都选择了歇一段落。

因此,老大哥恒瑞这款GLP-1产品组合license out,因其新玩法激出来不少水花:与美国知名基金合作,不仅拿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销售分成,还拿下授权公司19.9%的股权。

但关于出海,也有一些让人紧张的消息:因生产场地检查缺陷,以及部分做了临床的国家有旅行限制,FDA对于“双艾”疗法的一线治疗批准暂缓。

作为国内医药“一哥”、仿制药转型创新药的代表者,此前恒瑞的BD水平和其体量比终究是显得过于“保守”,近两年才出现一些亮点。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内有限的支付条件和市场容量下,恒瑞的出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恒瑞的未来。

而这一次GLP-1产品组合授权Hercules公司,业内认为,恒瑞超脱了近年国内所熟知的license out模式,进阶美国主流市场的“局内玩法”,BD水平达到新高度。

恒瑞的这一套新的玩法,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达成,有被复制的可能吗?



01

一哥的新玩法

恒瑞这次出海的是大热靶点GLP-1产品组合,包括一款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RS-7535)、一款多肽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注液和口服产品(HRS-9531)、下一代肠促胰岛素产品(HRS-4729),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

恒瑞得到的权益,一部分是生物制药圈早已熟知的“管线授权出海=首付款+里程碑费用+销售提成”: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总计1.1亿美元、HRS-7535的临床及监管里程碑款不超过2亿美元、三个产品组合的销售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销售提成有实际年净销售额的个位数至两位数比例。

另一部分权益,就是恒瑞这次license out最大的亮点所在:将取得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

虽未直言,但“Hercules是恒瑞分拆管线公司”的意味很明显。这家“He”开头命名的公司今年5月才成立,目前核心资产就是从恒瑞拿到的GLP-1产品组合。恒瑞将与Hercules公司设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双方各指派3名代表。

有知情者分享,恒瑞此次交易谈了一年,是模仿了辉瑞的做法:2018年,辉瑞分拆出神经领域管线成立Cerevel。2020年Cerevel上市,融资4.45亿美元。2023年12月,艾伯维以87亿美元收购Cerevel,辉瑞以25%的股权收获20亿余美元收益。

这类交易的做法可以总结为,大Pharma分拆出管线成立新公司,在其中占股份。而后股权投资实现收益的方式有上市和被收购两种。第一,若新公司上市,“母公司”可实现退出回报;第二,若新公司被另一家Pharma收购,“母公司”取得收益。

形成这种交易的必要条件,一必须是Pharma,有足够的管线可分拆出来,且管线质量受认可,能够揽下有名的基金共同出资参与;二是美股上市退出通道畅通,股权投资能够有可预见的收益。

恒瑞这次交易也撞上了美国交易开始慢慢变得活跃之时。去年四季度开始,加息的预期逐渐平息,叠加上各大MNC开始需要新一轮的合纵连横来保住当前的地位,于是往前延申至biotech们,各种新兴的公司也开始冒头。

恒瑞找的合作方也颇具这类分拆公司的运作经验。Hercules股权投资者包括贝恩资本、恒瑞、RTW资本、Atlas风险投资、希诺投资,股权占比分别是39.4%、19.9%、19.3%、8.8%、2.6%。除了恒瑞,几个投资方都是在美国生物制药圈赫赫有名的“老钱公司”。

而最大投资方贝恩资本,正是此前与辉瑞共同合作成立Cerevel公司的战略投资者,且是占Cerevel 58%股份的最大股东。

知情者称,考虑到贝恩资本在运作Cerevel公司中的参与度,贝恩资本入局此次交易,给了恒瑞非常大的信心。

不过,业内人评价,虽然玩法让人对恒瑞BD刮目相看,但交易的具体条件也许仍有空间。组合中的三个产品,有两个已分别进入二期和三期的临床中后期阶段,就此而言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总计1.1亿美元的价格并不算太高。后续管线的研发、审评和销售情况,以及Hercules公司上市或被收购的可能显得尤为关键。



02

弯路后的势在必行

这是恒瑞BD大起大落的一年。

自江宁军在2023年年初入职成为恒瑞副总经理、首席战略官后,恒瑞BD在去年下半年开始可见地发力,共发生5笔license out交易,合作对象包括大厂默克。

5笔交易中,与Aiolos公司首付款2500万美元的交易,当时在业界看来,对恒瑞来说已是“超常发挥”“大象也可以跳舞”。

但很快,这笔曾给业界带来惊喜的交易,在五个月前成了BD界拿来反思的争议案例。当时,GSK宣布收购Aiolos公司,总额14亿美元,后者唯一的管线TSLP单抗AIO-001就购自恒瑞,首付款仅2500万美元。光从确定的首付款来看,5个月内,Aiolos“倒手”将来自恒瑞的管线卖出了40倍的价格,恒瑞看上去大亏。

从后来的结果可倒推出,Aiolos一开始就“野心勃勃”,抱着便宜买管线、而后高价被收购的目的,在2023年成立。其由一批最顶尖的投资人主导,与大厂斡旋和运作的能力可想而知。

而大药企管线繁多,有专门成立的biotech去大厂“捡漏”而后转手卖出,已不是新鲜事情,区别只是大厂对此有没有预期。

这一次,恒瑞也终于有备而去——与其被动地接受被人捡漏,不如自己主动做那个组局者,最大程度发挥出授权出去的管线价值。

虽然看上去是迅速汲取了经验教训调转BD方向,但联系恒瑞过去试图出海的种种尝试来看,这次交易仍透露出一丝积极但又无奈的意味。

当国内市场支付容量摆在那里,出海成为必须,恒瑞不是没有试图学习过百济神州的“海外造船”,曾在2022年在美国成立子公司Luzsana。但要跨文化沟通、斥资自建一支国际化团队推进临床开发等工作;中国公司临床、审评、公司上市要被美国主流市场认可,难度都可想而知。Luzsana成立后没有太多新消息。

恒瑞也不是没有想过和biotech一样走简单的license out路径,但拿自己干销售的钱投入上百个管线,不是每一个都能做到像biotech那样精益求精,在筛选优化、验证程度上下足功夫。因此license out的价格往往不尽如人意,还会被业界所瞩目和争议。

于是,恒瑞走出了第三条路线:和美国大基金合作成立新公司,以这家美国公司的名义,推进管线临床开发、过审以及公司上市。如此,绕开了地缘政治、跨文化沟通等复杂的因素,借美国主流资本界与制药界人士之力来推进管线接下来的开发。不仅大大降低了资金成本和运作风险,还有拿到股权收益回报的可能。

业内人士分析,恒瑞这次以19.9%的股份作为Hercules第二大股东的结构,应是经过严格设计,“不到20%,那恒瑞就构不成公司的实控方,这样新公司在美国做什么都方便”。

主动做局,license out不仅拿现金和分成,还要拿股权。这种做法,只有恒瑞这样的公司能做到,公司大,管线多,以被GSK看上的TSLP单抗为代表,质量还算上乘,可以受到美国主流基金认可;恒瑞也必须做到,否则体现不出恒瑞BD的优势和水平,license out水准还不如biotech。



03

做世界俱乐部的一员

如果不谈“做局”,仅从新公司的角度去看,InScienceWeTrust BioAdvisory创始人唐钧总结出一套成功的公式:中国创新资产+美国临床开发+美国资本市场的全球融资和交易=成功。

而这个公式已有人验证过。普方生物(ProfoundBio),创始人是三个中国人,研发部门在中国,但仍是“总部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在中国苏州设有研发创新中心”的一家美国公司,在美国做临床。若要被收购,不会有跨国临床数据和工作转换方面的顾虑,以及被收购的政治风险。今年4月,丹麦公司Genmab宣布将以18亿美元现金收购普方。

不过,恒瑞出海近期也有悬而未决的变化:FDA对于PD1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双艾”疗法)的一线治疗批准暂缓,原因是生产场地检查缺陷,以及部分国家旅行限制,FDA无法在审查周期内去完成全球临床一些地区的检查。

“双艾”疗法出海,也并不是以恒瑞“本体”的名义,而是韩国公司HLB的美国子公司Elevar Therapeutics,恒瑞在2023年10月将“双艾”肝癌适应证的全球权益授予Elevar。当时,这一交易被解读为恒瑞BD的失利,因为“双艾”的一线肝癌大适应证FDA已受理,市场潜力佳,但Elevar在美国称不上有多么深厚的背景,在审评方面也许并不具备优势。

但如今,通过去年10月与默克14亿欧元总额的交易,以及这次GLP-1组合出海的新玩法,看上去,恒瑞已跻身某个世界主流制药界俱乐部的“first class”成员之列,被认可,也被接纳。

日前,恒瑞首次进入英国医药咨询公司IDEA Pharma一年一度发布的创新与发明指数榜单,在创新与发明两个指标上分列第11名和第10名。两个进入榜单的中国药企中,另一个是百济,此次排名不比恒瑞,分列第16名和第13名。

行业人士认为,pharma级别的公司管线出海,都应该学习一下恒瑞这次GLP-1组合的做法:趁着资本市场好,和美国相关方合作,拿股权,而不仅仅是拿首付款的“小钱”、还有不确定性的里程碑付款协议。

包括恒瑞自己,或许也应当试图复制这样的做法,不再出手曾令人匪夷所思的交易。

只是这个主流的世界俱乐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俱乐部,对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药企而言都是如此。面对支付天花板、融资难题,属于中国俱乐部的成长空间,也许还有待拓展。








本文转载自药智网,仅供参考学习。

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