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平台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平台新闻
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新药大步向前
发布时间:2023-12-28 13:34 阅读次数:253
分享

“预计2023年新药上市数量会再创新高。”记者从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获悉,截至11月30日,2023年已审评通过创新药39个品种,包括化药创新药19个、生物制品创新药15个、中药创新药5个,远超去年全年审评通过的创新药数量21个,一批临床急需的新药好药获批国内上市,进一步满足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2023年,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进入了第八个年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激发中国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力,创新成果陆续进入收获期。


新趋势

通过四条途径,我国积极推动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药物、罕见病药物、儿童用药等临床急需重点品种审评,加快临床急需药品的上市


“生发药也能算是临床急需吗?”在讨论重度斑秃新药是否应该纳入“优先通道”时,与会审评专家们争议颇大。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斑秃患者约有400万,儿童及青少年在斑秃患者中比例高达12.8%。过去,针对青少年重度斑秃特殊群体,没有标准的有效治疗方案,主要是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疗效有限,安全性风险高。


谢松梅是药审中心化药临床二部部长,她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青少年重度斑秃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对于这些生长发育期孩子精神心理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据报道,斑秃患者精神类疾病的终生患病率高达66%至74%。


到了表决的时候,九成专家同意了。随后,两款治疗重度斑秃的创新药被药审中心纳入优先审评审批通道,成功上市。


“中国的监管机构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还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这个小小的审评案例让知悉此事的国外同行专家也赞叹不已。


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如结节性硬化症的面部病变在儿童期早期出现,在某些患者中,病变可导致严重毁容,并自儿童期开始会带来相关心理问题。2023年我国批准了治疗结节性硬化症相关面部血管纤维瘤的西罗莫司凝胶上市。


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审批及特别审批程序这4条特殊审评通道的建立,以及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深入落地实施,对创新产品快速获批上市至关重要。优先审评审批可将技术审评时限从200个工作日缩短为130个工作日,并提供核查和检验的优先安排。通过四条途径,我国积极推动治疗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药物、罕见病药物、儿童用药等临床急需重点品种审评,加快临床急需药品的上市。


新突破

审评审批程序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我国患者可以使用的新药越来越丰富,使用上创新药的时间窗也越来越短


2019年至今,国家药监局共批准近40款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开展治疗罕见病的临床试验。其中,批准用于治疗血友病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产品有7款,4款为2023年内批准。


“一款治疗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产品目前已进入确证性临床试验阶段,有望成为该治疗领域的基因治疗候选药。”药审中心生物制品临床部副部长鲁爽告诉记者,血友病作为一种罕见病,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是替代疗法,也就是输注血源或重组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提高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这种疗法一般需要频繁、终生进行输注。基因治疗可针对遗传病基因缺陷的病因进行治疗,以期通过单次治疗即实现长期、稳定的凝血因子水平,从而减少甚至停止凝血因子替代治疗、减少患者的出血和预防关节畸形和/或残疾。


鲁爽表示,在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我们国家的研审是站在第一梯队的。以CAR-T细胞治疗产品为例,美国FDA至今批准上市了6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我国共批准了4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上市,适应症涉及多种血液系统肿瘤,还有两款CAR-T产品的上市许可申请正在审评中。此外,多款UCAR-T、CAR-NK等产品已获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治疗领域进一步拓展,除血液系统肿瘤外,还涉及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随着创新药全球同步上市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患者可以使用的新药越来越丰富,使用上创新药的时间窗也越来越短,优先审评审批的适用对象也在不断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审评审批程序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新纪录

随着鼓励创新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药品审评能力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不断提高,申报的药物治疗领域逐渐丰富


为鼓励研究和创制新药,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结合抗疫应急审评经验,药审中心2023年3月发布了《药审中心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审评工作规范(试行)》,对于符合要求的品种“早期介入、研审联动、滚动提交”,靠前服务申请人,共同推动相应品种高效研发和获批上市。为了妥善落实相应工作,药审中心业务管理处组织起草了内部工作程序,细化明确各环节工作要求,统一工作原则和尺度,保证重点品种可以得到充分沟通和指导,提高研发上市速度。


成效也是十分显著的。截至11月30日,2023年药审中心受理各类注册申请16741件,同比增加31.19%;审结各类注册申请14207件,同比增加24.44%;整体任务按时限完成率99.68%,持续保障了药品审评审批的可预期性。


随着鼓励创新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药品审评能力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积极性不断提高,申报的药物治疗领域逐渐丰富。


2023年9月,内蒙古大量过敏性哮喘患者涌入医院,一时间“雷暴哮喘”登上热搜。过敏源多是黄花蒿、沙蒿等秋季开花植物的花粉。


“2021年我们批准了黄花蒿花粉变应原舌下滴剂上市,2023年该产品又成功扩展治疗范围,批准用于4岁及以上儿童患者。”药审中心化药临床一部副部长耿莹说,这是一种变应原提取物,作为特异性免疫治疗药品,用于蒿属花粉引起的过敏症状。2023年同期还批准了黄花蒿、葎草、白桦花粉变应原皮肤点刺液上市,用于配套辅助诊断。实现了我国花粉过敏类疾病检测及治疗产品从无到有的跨越,为广大过敏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带来福音。“我们既要鼓励罕见病、重大疾病用药领域的创新,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用新药,用好药’的迫切需求。为此,我们各适应症审评团队的老师们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全力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技术支撑。”


2023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体系的意见(国药监药注〔2023〕20号)》,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放射性药品创新。2023年,药审中心批准了氟[18F]贝他苯注射液,这是国内首个批准上市的脑内β-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像剂,其上市将推动我国各地医疗机构开展淀粉样蛋白PET的临床应用。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拟用于SPECT的特异性肿瘤造影剂——锝[99mTc]肼基烟酰胺聚乙二醇双环RGD肽,已进入申报上市前的沟通阶段。耿莹认为,随着多重利好政策的加码,刺激了产业界的投入,在产品创新和治疗领域的覆盖上都呈现广泛适应症布局的良好态势。未来,药审中心将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慢性病用药、特殊需求用药方面持续发力。


而在仿制药方面,监管思路和申报路径更加成熟。“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申请逐步回落,注射剂的申请还相对比较平稳。”药审中心统计与临床药理学部主审审评员贺锐锐表示,明显感受到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近年来复杂仿制药方面的申报明显增多。


2023年10月1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关于无参比制剂品种仿制研究的公告(2023年第130号)》,药审中心也同步发布了《无参比制剂品种开展仿制研究的技术要求和申报资料要求(试行)》和《无参比制剂品种开展仿制研究的沟通交流申请资料要求(试行)》,用于指导企业研发申报,以推进解决无参比制剂品种仿制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新探索

近年来对于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重点品种、涉及重大公共卫生等重要治疗领域的品种,进行研审联动、早期介入、全程沟通指导,这些做法让企业少走弯路,高效推进研发进程的加速


记者获悉,2023年,中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各新注册分类均有品种建议批准上市,这意味着中药四个新的注册分类都已走通。


2023年对于中药民族药的审评来说,是压力巨大的一年,截至2023年11月30日,药审中心已完成中药民族药注册申请审评任务743件,是2022年全年380件的1.96倍。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首次提出要“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2020年12月25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药监药注〔2020〕27号)》中再次强调,“按照中药特点、研发规律和实际,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是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研发模式,国内外均无可参考的技术标准。药审中心围绕中医药研发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明确了“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的具体要求,建立了符合中药特点和研发规律的研发路径和审评技术标准,起草发布了一系列技术指导原则,并进行了广泛的宣贯,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


据介绍,针对中药研发实际,药审中心一方面持续优化中药新药审评工作,在确保各审评序列按时限完成的基础上,审评资源向新药上市许可申请品种倾斜,将中药抗疫品种应急审评的良好做法,固化为“中药新药全程加速”的常态化机制,加强与申请人在研发和审评全过程的沟通交流和技术指导,做好任务管理和每周督导,设置专人定期跟进重点品种上市申请审评进度,加快中药新药审评。另一方面,积极做好3.1类按目录管理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注册审评和技术服务,加快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上市。发布了《关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沟通交流和申报的有关措施》,申请人可在基准样品研究基本完成后、制备工艺确定后/开展毒理研究前和申请上市许可前3个关键节点与药审中心进行沟通交流,并对药学稳定性研究和毒理研究资料实施阶段性递交,加快申报进程。


据悉,截至2023年11月30日,已有9个申报上市的中药新药已经完成技术审评上报国家药监局,其中1类中药创新药6个、2类中药改良型新药1个、3类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2个。


“我们审评工作要有前瞻性,既要了解临床迫切需求,也要了解相关领域药物创新研发的全球进展,这样工作就有目标、有方向。我们通过沟通交流第一时间了解什么产品好,就可以将我们的专业、经验和时间用在刀刃上,大家一定要把力气用在对患者最具价值的领域。”谢松梅说,药审中心近年来对于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重点品种、涉及重大公共卫生等重要治疗领域的品种,进行研审联动、早期介入、全程沟通指导,这些做法让企业少走弯路,高效推进研发进程的加速。


下一步,药品审评工作会更加关注并解决共性问题,持续推进审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不断提高审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来源:医药经济报第4554期。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办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