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平台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平台新闻
中药上市公司年报透露哪些信息?
发布时间:2024-06-18 14:43 阅读次数:143
分享

医药生物业板块处在买入点,这几乎是所有头部券商的共识。在子板块中,中药又以国家政策支持、消费需求刚性、中特估与国企混改打开空间等,在这场产业增值赛中领跑。据国投证券研报,2023年度医药板块(剔除次新股及ST股)整体营收同比增长5.3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12%,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0.70%;中药子板块的三大主要指标分别同比增长6.49%、27.54%、26.75%,均优于整个行业。


从各子板块看,中药处方药面临销售模式改革与转型的压力与机遇,中药配方颗粒逐步走出阵痛,中药老字号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


总览

全行业六成增长 


医药生物产业增值,中药股领跑,主要基于两个事实:一是医药二级子行业,仅中药实现2023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长,且增幅可观。二是72家中药上市公司中,超六成(47家)公司业绩实现正增长,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增长”公司占比超过50%;6家企业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其中天士力的增幅高达505.34%。据湘财证券,中药上市公司在营收、扣非归母净利润高增速区间表现优秀。从增速分布情况看,2023年中药上市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比例为62.12%,在二级子行业中位列第三;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正增长比例为65.15%,位列二级子行业之首。其中,收入增速在20%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为13.64%;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在20%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为48.48%,且增速在50%以上的企业占比为21.21%。


老字号两极分化 


老字号企业多是中药行业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中药行业的宝贵财富。难得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中药老字号上市公司保持了强大生机与活力,主要经营指标持续增长,守住了我国中药之本。老字号焕发第二春,与普遍采取“大单品+大健康”战略紧密相关。老字号云南白药的药品事业群主营业务收入64.81亿元,同比增长8.16%;白药系列核心产品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毛利率70.6%;大单品队伍日益壮大,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胶囊、云南白药(散剂)、云南白药创可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7亿、9亿、6亿、3亿、3亿元,这种产品高端、高辨识度的大单品矩阵威力惊人;健康品事业群的牙膏品类同是大单品,云南白药牙膏国内市场份额高达24.60%,继续保持市占率第一,是长生命周期大爆款。老字号片仔癀2023年度经营业绩再创新高,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0.58亿元,同比增长15.69%;实现归母净利润27.97亿元,同比增长13.15%;主要产品安宫牛黄丸、片仔癀含片、肝宝三大单品销售额均过亿元。片仔癀表示,“将持续聚焦大品种,争取实现销售额除片仔癀外超5亿元药品种1个,过亿元药品种3个”。令人唏嘘的是,同是老字号,距今已有457年历史、于2010年上市的广东太安堂药业将黯然退市。2023年,太安堂营收4.1亿元,同比下降36.43%,归母净利润亏损22.1亿元,是2022年亏损额的2.28倍。此外,“苗药第一股”贵州百灵、中药注射剂企业大理药业等中药上市公司,也先后被“戴帽”警示。


细分

中成药双向转型


综合来看,白云山、云南白药、华润三九、同仁堂、太极集团、步长制药、以岭药业、片仔癀等头部中药企业的营业收入均突破百亿元,构成我国中药板块第一方阵。其中,白云山以755.15亿元营收高居榜首,甩开第二名云南白药(营收391.11亿元)364.04亿元。作为“带头大哥”,白云山的业绩变化深受投资者关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55.15亿元,同比增长6.68%;实现净利润40.56亿元,同比增长2.25%;实现扣非净利润36.36亿元,同比增长9.53%,各项指标增长中规中矩。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开展“双效提升”行动,着力提高大南药、大健康、大商业、大医疗四大业务板块发展质效。特别是大南药板块,进一步发力“巨星品种”“潜力品种”培育,推动清开灵系列、安宫牛黄丸、蜜炼川贝枇杷膏、壮腰健肾丸、小柴胡颗粒、金戈、消渴丸等产品的营收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64%。此外,中药OTC企业表现优异。据招商证券研报,2023年中药OTC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8%;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6%,增速环比2023年四季度有所加快,在高基数背景下仍能实现正增长,殊为难得。近年来,中成药上市公司普遍面临销售改革与产品转型压力。企业的主要应对措施分为两大阵营,一类立足实际,积极向OTC转型,另一类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快发展中药创新药并做大做强。目前来看,虽然2023年中药集采挑战仍存,但在创新中药、OTC两大方向的强势赋能下,中药板块仍然取得了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双增长的成绩,说明企业改革的路径与转型方向是正确的。


创新药热度走高 


随着《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药监药注〔2020〕27号)等利好政策出台,中药创新热度持续走高,成果逐步显现。在72家中药上市公司中,天士力以13.15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居榜首。年报显示,天士力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3.15亿元,同比增长29.49%;研发费用为9.17亿元,同比增长8.51%。目前,天士力拥有98款在研产品,包含41款1类创新药,36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26款处在临床Ⅱ、Ⅲ期阶段。以岭药业、白云山2023年研发费用分别为8.53亿元、7.82亿元,位居第二、第三名,其中以岭药业在年报中披露了11个在研中药项目,白云山披露了154个在研项目,主要领域包括新药开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产品二次开发和食品、保健食品开发等。与其他医药子行业相比,研发投入总额低、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低(“两低”)一直是制约中药行业加快发展的软肋。据统计,72家中药上市企业研发投入比的中位数仅为4.06%,超六成(45家)上市中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不足1亿元,超4成(31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同比下滑,云南白药、白云山、济川药业、以岭药业等头部企业赫然在列;高达66.67%(48家)的企业研发投入比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不乏云南白药、白云山、同仁堂、葵花药业、片仔癀、华润三九、吉林敖东、东阿阿胶等知名企业。与创新研发“两低”形成对比的是,中药企业的营销费用居高不下。Wind数据显示,2023年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的上市中药企业有24家。其中,华润三九、白云山、云南白药、济川药业4家企业超过40亿元,华润三九的销售费用接近70亿元,同比增长37.21%,占总营收比例28.16%。中药企业销售费用的增长率也显著高于研发投入增长率。近六成(42家)企业的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同比增长率超过40%的有陇神戎发、片仔癀、ST百灵、佛慈制药、上海凯宝5家企业。中药子行业全面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需努力。


配方颗粒增长可期 


对中药配方颗粒企业而言,国标与省标切换、省际联盟集采影响显现且集采进一步扩围等带来的行业“阵痛”即将过去。根据财报,2023年华润三九、佐力药业、红日药业等中药配方颗粒企业的相关板块营业收入均有所下降。华润三九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6.83%、16.5%,但处方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64%,主要是中药配方颗粒业务受国标切换及15省启动联盟联采的影响。红日药业旗下北京康仁堂是原六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之一,销售规模较大。2023年,北京康仁堂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8.14%、18.84%,主要原因就是,中药配方颗粒销售收入下降势头暂未得到有效遏制。红日药业2023年年报未公布中药配方颗粒板块收入情况,其2022年中药配方颗粒及饮片业务营收为33.6亿元,同比下降20.66%。佐力药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9.42亿元,同比增长7.61%;归母净利润3.83亿元,同比增长40.27%,但其中药配方颗粒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减少29.80%。不过在2024年一季报中,佐力药业明确表示,随着备案品种增加,中药配方颗粒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显著。可喜的是,配方颗粒新旧标准转换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正在消退,之后有望转化为增长动力。“配方颗粒龙头企业”港股上市公司中国中药的业绩变化就可见一斑。2022年,中国中药的中药配方颗粒销售额同比下降42.5%,2023年实现恢复性增长,营收91.08亿元,同比增长18.1%,正是得益于持续加大重点疑难品种国家标准及省级标准科技攻关,标准品种数量持续增加,全力推动品种备案及终端客户产品替换工作;不断优化国家标准及省级标准产品工艺,产品供应稳定性提升,叠加市场开发加快等。国金证券分析认为,随着配方颗粒国标品种的数量不断增加,未来临床组方便利性提升,配方颗粒使用量有望不断增长;集采将提高配方颗粒的终端可及性,有利于配方颗粒在医疗终端扩大推广面。随着配方颗粒集采的开展,行业价格体系将进一步得到规范,头部企业有望凭借在原材料质量和成本把控、生产过程规范管理等领域的优势实现快速放量。


增长后劲持续释放


2024年一季度,中药子行业的营收同比下降0.79%,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 8.15%,增速同比略有下滑,主要原因是2023年一季度高基数,但在二级子行业中的表现依旧较好。据湘财证券研报,一季度中药上市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比例为42.4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正增长比例为51.52%。从增速区间看,收入增速在20%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约13.64%;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在20%以上的企业数量占比为24.24%。预计随着前几年抗病毒类产品热销带来的高基数效应逐步弱化,中药行业的增速有望继续回升。


综合西南证券等主流观点,结合行业政策、环境等观察,中药行业利好因素占主流,增长后劲有望持续释放。


第一,基药目录调整带来中药发展的新机会。新一轮基药目录调整正在进行中,预计此次基药目录将扩充至1000个品种,部分中药品种尤其是中药独家、基药等品种有望获益并实现院内放量。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 80%、60%,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用药模式,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


第二,中成药集采持续扩围,集采规则日益完善,对行业影响逐步消化。覆盖面上,从部分省市试点→跨省联盟集采→30个省(区、市),逐步扩围已成定局。不过,中成药集采整体降幅相对化药较为温和,湖北、广东、北京、山东、全国平均降幅分别为42%、56%、23%、44%和49%。随着中成药集采常态化,相关部门将逐步探索出适合中成药独家品种的规则,企业参与度逐步提升,平均中选率可望提高。目前,湖北、广东、北京、山东以及全国集采的品规中选率分别达到53.4%、53.6%、70.2%、42.3%、71.6%。


第三,中药消费品复苏,品牌中药有望提价放量。中药消费品不受医保控费等政策影响,受益于成本端推动以及部分企业改革,加上消费复苏大环境,品牌中药OTC有望量价齐升。


第四,中药行业国企混改是今后几年重头戏。国企混改下引入新股东,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释放政策与机制红利,公司治理改善,部分中药国企实施股权激励,也将极大释放员工积极性。


经过几年蛰伏调整与休养生息,中药企业纷纷绽放新颜,整个行业活力迸发,风景这边独好。



来源:医药经济报。如遇侵权,联系立删。

办事指南